星期四, 十一月 23, 2006

Happy 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了。

虽然这是个洋节,而我向来对洋节没什么兴趣,但这个节日我却是一直比较喜欢且乐于庆祝的。

事实上,这是我历来所过的三个洋节之一。

其它两个节日,有朋友问我是否是圣诞节和情人节。

不是的!我们有更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春节,自然圣诞这舶来之物也就没有什么庆祝的必要。而情人节么,实际上也跟圣诞一样,在我而言,它们在中国这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的东方文化之地,总有种无根之浮萍的味道。再说,我也没有什么情人可以与之一起庆祝。更何况,即使在西方国家,现在情人节的浓重商业气息也是广为人所诟病,而且不过情人节的年轻人也比比皆是,所以,对于我这身处洋地之“洋人”来说,就更没有必要庆祝了。

西谚说:“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但这里并非罗马,而是在中国,所以也就没有必要do as the Romans do了,还是do as the Chinese do更好,尤其是要do as the old Chinese do,唯有如此,才能够把我们民族那些宝贵的尚可资借鉴和传承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那么,我所庆祝的另外两个洋节是什么呢?父亲节和母亲节!

实际上,在我看来,父亲节和母亲节的内涵也还是要人感恩,所以这三个节日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同一个内容的多种表现形式,或者说是同一个节日分为三次纪念。

当然,在我而言,更喜欢把它化当作每一天都在过的节日,也就是每一天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每一天都去感恩,而不是在某个节日的时候才去表演,就像中国的商家平时不注重为客户服务,唯有到了“3·15”才想起客户一样,抑或像政府部门的官僚,平时不注重用实际行动来代表人民的利益,到了年关才带着一大帮记者去贫民窟慰问民众。我历来不齿于此类行径,自然更不会在这方面去跟风步其后尘。

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很想借着这个日子,向曾经给予我种种帮助的人表示感谢。谢谢你们!我会永远记得你们为我所做的一切!同时,我也会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我会尽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会尽己所能去使一颗心免于破碎;我会尽己所能去消除一个人的痛苦,或者平息一个人的悲伤;我会尽己所能去帮助一只昏迷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它的巢中,去见它的双亲。

星期三, 十一月 22, 2006

是谁选举了这些流氓?

今天有两个落马的利好消息,一是天津大学原校长单平被罢免了全国人大代表职务,另一个是河北保定前市委书记上任54天就落马。前者的落马是因为存在决策失误,导致了天津大学重大的财产损失;后者的落马,一说是因为经济原因,另一说则是涉入当地的一起黑社会性质案件。

此类消息接连不断,接踵而至,之所以在我看来是一件大好事,是因为在过去,即使这些官员为非作歹滥用权力挥霍纳税人的财产、即使耍流氓当黑社会头子,也没有人敢动他们,也没有人能拿他们怎么样。现在共产党拿他们开刀,不管是出于要下决心根治腐败的缘故,还是仅仅杀鸡给猴看的因素,总归都是一件好事。


上任54天就落马的河北保定前市委书记王昆山

不过,我还是很想知道,究竟是谁选举了这些造成国家重大财产损失的坏东西,究竟是谁让这些借助公权力捞取个人私利耍流氓闹的黑社会分子去“代表人民”,难道真是人民吗?真像他们所宣称的那样这些所谓的“人大代表”所谓的“人民的公仆”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选举出来的吗?

哪个肉食者能够告诉我呢?哪个肉食者敢于告诉我真相呢?

嘿嘿,其实你不说我也知道,我只是不说。

cf:

天津大学原校长单平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职务

河北保定前市委书记上任54天就落马

星期二, 十一月 21, 2006

Blogger:我又回来了!

在Blogger被再次GFW之后将近一个月后,Blogger终于又可以访问了!

这实在是大快人心啊!

这一段时间,我一直都在寻找国外的免费空间,想要利用WordPress搭建一个个人用的Blog站点,但也还并未找到合适的。要免费,要稳定,要足够的访问速度,还要支持Php和MySQL,这样的免费资源可是不多啊。



现在Blogger能够重新访问了,那实在是再好也没有了。

只是不知道,这又会持续多久。对此我实在是不敢乐观。不报希望,自然是为了避免再次失望!

但不管怎么说,这还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乐一下先!

Blogger Beta出现新特征

刚才发完帖子之后,在发送成功的页面中出现了一个“Post to Blogger from Google Docs & Spreadsheets”的链接,点击后就进入了Google Docs & Spreadsheets之中。这应该是Google整合旗下所有品牌服务的一个最新进展。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猜测而已,也可能早已出现了该功能,而我并未及时发现。因为GFW的缘故,之前已经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没有办法访问Blogger了。

当然,也有一点在支撑我这一猜测,因为点击该链接进入Google Docs & Spreadsheets之后,并未发现任何Post to Blogger的选项,因此可以看作是该服务整合尚未到位的证据。

星期二, 十一月 07, 2006

深圳人真爱读书吗?

第七届深圳“读书月”活动又拉开了序幕,于是又忍不住想到了这个问题——深圳人真爱读书吗?其实,这也是适用于很多其它地区的一个问题,不过在深圳这个城市,这一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此问题的回答无疑都是肯定的。他们常常引用下面两个证据来对此加以说明:第一,深圳图书的人均销售量数年来一直雄踞于全国首位;第二,深圳经常会举办一些高质量的讲座,市民对此的参与热情非常高,而且图书馆里读书的人也非常多。

表面上看,这两个事例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我却对它们能够证明深圳人爱读书这一结论持保留意见。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笔者尚在读中学时,就看到过有关深圳人推着车买书的报道。大学毕业,来到深圳后,我特意数次专程去深圳书城和深圳购书中心对此加以考察,事实也的确验证了媒体的报道。这实在是让我叹为观止和心生羡慕。作为一介穷书生,在书价如此高企的今天,常常为了一本心仪很久却不得不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反复在买书的经费超出预算之后该如何对付这个月剩下的日子的问题上思量,看到深圳人能够如此气派地推着车买书,这无疑让我很羡慕。我也希望某一天当我再看到自己心仪的书时,也能够如此气派地掏钱给买下来,而不用因囊中羞涩而犹豫不决。

然而,据我的观察,那些推车中的书,绝大多数都是像会计、管理、销售、语言学习、励志之类用于职场的书籍,很少有真正用于提高自身品味的书。在我看来,真正的读书应该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用于自身品味和素养的提高的活动,它所追求的应该是一种与自己的心灵和过去的伟大人物的思想之间的对话,是一种渴求内心的宁静和寻找心灵的家园的过程,而非是希望通过读了某本书后就可以让自己通过某个考试或者获得多少很明显的经济上的收益。 一个要参加高考的学生被迫做了很多的习题,你能因此认为他爱读书吗?显然不能!

所以,在我看来,与其说深圳人推着车买书、深圳图书的人均销售量数年来一直雄踞于全国首位是深圳人爱读书的表现,倒不如说是深圳人有很好的经济实力有较好的购买力的证明。因此,即使我有了他们那样的购买力,我也决不愿意出于他们那样的缘由而买书。毕竟,在很大程度上,在那些推着车买书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在职场上的压力大,而不得不在买书上如此大手笔地投入,不得不不断地通过这种方式给自己充电,是出于一种被动的而非主动的选择。

深圳较完善的文化类的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像借阅方便的先进的图书馆、高质量高品位的公益讲座都是国内一流的。我把这些看作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这也理所应当是一个城市比雄伟的高楼和宽阔的马路更吸引人的地方所在。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当我在上海和深圳之间面临抉择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除此之外,“读书月”更是文化深圳最为迷人的地方之一。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些良好的环境,为培养深圳的文化氛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也非常高兴地看到,在图书馆,我们总是不难发现对知识孜孜以求的读者;在公益讲座的现场,即使是在刮台风下暴雨的恶劣天气环境下,也总是能够看到很多渴望提高自己品位的市民。

然而,我还是不认为这是深圳人爱读书的体现。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深圳人爱买书并不是爱读书的表现,我这一层意思可以概括为爱看书并不是爱读书的表现。没错,无疑地,深圳人是也“读”了很多书,但是,他们所读的书并未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在我看来,一个人倘若真爱读书,那么,他读书后的所获必定可以在他的修养和品位上、他的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上体现出来。然而,在这些爱“读”书的深圳人身上,我没有看到这一点。请让我举例说明。

作为深圳文化品牌拳头之一的“市民文化大讲堂”,每次都会吸引很多的市民参与。每次讲座开始前,主持人总要提醒听众把手机关机或打到震动状态。这实在是让我倍感困惑,还有这个必要吗?难道这个不是每个人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吗,怎么还需要提醒呢?要知道,来听讲座的朋友都不是不懂礼貌缺乏修养甚至是教养的三岁小孩,他们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应付繁重的职场压力,他们都是为着提高自己的品味和素养主动而来的。从这一点出发,毫无疑问,这些人都具有较高的品味和素养,难道说连这个都还需要主持人特意提醒吗?你别说,还真有这个必要,原因就在于,即使是经过了主持人的特意提醒,在讲座进行过程中,我们还是常常被讲座现场不断响起的手机铃声和接听电话的声音所打扰。

有一次,在“市民文化大讲堂”,我身边一位小姐自从讲座开始就不断地发短信。虽然她把手机打到了静音状态,但是那接连不断的振动声仍然让我烦不胜烦。又一次,同样是在“市民文化大讲堂”,坐在我前面的一位女士,在讲座还未开始就在那里忙个不停摆弄一摞照片,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讲座结束。由于我的视线要追随台上的演讲人,而她正好在我视线的正前方,所以整个讲座期间我不得不被迫“观赏”她如何整理那一摞照片。但很显然,我并不对此感兴趣。我实在是很不明白,既然业务繁忙,既然还要忙着处理其它事务,那干吗还到这讲座现场来呢!在那样一心多用的状态下听讲座,效果无论如何也不会好啊,而且,这也会影响到他人啊。我并无干涉他人私事之意图,可问题是,他们的举动实在是干扰了我,给我带来了不便。

又比如在图书馆里,除了大声喧哗、接打手机之外,其它的不文明现象也是不胜枚举。再走出室外,公路上开着宝马车却随意地往车外扔矿泉水瓶的、吐痰的、跟行人抢道的也实在不少,衣冠楚楚打扮入时的先生女士随意闯红灯的丢垃圾的那就更多了,衣着光鲜而行为粗鄙的人比比皆是。

这些矛盾的现象至今我也仍然是困惑不解,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对它们做出解释,惟有简单地认为是因为深圳人的读书并非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品味和素养,他们之所以爱“读”书,不过是为了猎奇、为了应付职场的压力的一种被动行为而已。

回到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深圳人真爱读书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爱买书并不意味着爱读书,爱看书也并不意味着爱读书。这就像一个人虽然有了钱,能够开得起豪华的轿车住得起豪华的别墅,但是却未必就意味着他有了贵族气质有了绅士的风度一样。富且富了,但贵则未必。这二者之间完全是没有什么直接因果联系的两码事。

星期二, 十月 24, 2006

最恶心的一顿午餐

 
想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一个笑话,甲问乙,吃苹果最恶心的结果是什么,乙回答是咬了一口,在里面发现了一只虫。甲说这还不是最为恶心的,更恶心的是吃苹果的时候咬了一口,竟然在里面发现剩下半条虫。

中午去公司附近的嘉旺快餐店吃饭。其间,我邻座的一位先生把服务员叫了过来,跟她说了些什么。由于他们都是讲白话,我是什么也不明白,不过从那个服务员不断重复的一句“莫意西”什么的推断,好像是在跟那位先生道歉。至于是为了什么,我就一概不知了。

后来,那个服务员把那位先生的一份青菜给端走了,一会儿又给他换上了一份,不过菜给换成了另一个品种。我只顾自己埋头吃饭,竟然也没有往深处去想。

谁知道一会儿后,在我吃饭快结束的时候,那位先生又把服务员给叫过来了,说他感到很生气,因为两份青菜里面都吃出了虫来。服务员又不断地给他道歉,要他消消气,并要他到一边坐坐,说一定叫阿姨把菜洗干净点。这次,他们讲的是普通话,我给全部听懂了,不过,这饭也是再也吃不下去了。好在饭也基本吃结束了,于是就赶紧收拾走人。不过,后来,我却忍不住不断地想,我吃进去的菜会不会有虫啊?这个念头不断地在我脑子中盘旋,甚至都想要把吃进去的饭又给吐出来。

唉!下次,下次可一定要小心点,一定要在把菜送进嘴之前给检查一遍。要不然,把那蛋白质给吃进去,还不恶心死了!

星期六, 十月 21, 2006

兄弟,告诉我一声行不?

近期,发现有很多通过北美华人e网和百度知道访问本博客的来客。分析了一下,才知道是有人在百度知道发了一个主题为《vista是什么意思啊?》的帖子,而回答者引用了我所写的《Vista究竟是啥意思?》一文。而北美华人e网,则是给出了我《推荐一个好用的在线词典 》一文的链接。

虽然跟别人一样,在自己的博客上面写明了“本站内容未经许可,谢绝各种形式的转载,谢谢!”,但是,你们这样直接未经我的许可就直接引用,我也不会介意。倘若因为我的文章能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本人将相当高兴,倘若因为我的绵薄之力能给他人带来便利,我会感到自己也没有虚度此生(Not in Vain)。

但是,兄弟,能否在做这些事之前告知我一声,也让我高兴高兴?不管是留一个comments也好,还是给我一个简短的email也好,我都会非常高兴的。

谢谢您的配合!同时对所有的来访者再次表示欢迎!

cf:

Vista究竟是啥意思?

推荐一个好用的在线词典

Why They Fight?

首先说明一下,我这里借用了今年7月24日(Vol.168 No.4)的美国TIME杂志的Cover Story的标题。该期杂志主要探讨的是当时正如火如荼进行的黎以战争,因此该期杂志的封面图片就是在刺眼的如血一样鲜红的背景映衬下的两把交叉的枪,在枪的下面用非常醒目的字体写道——Why They Fight And Why It's Different This Time(他们因何而战,为何此次不同以往?)。之所以突然想到这个,是因为我在上班路上的一点所见。



早上起来往车站赶的路上,又见到一大群人围着一个圈子。虽然看不到圈子内的情形,但是很显然,又是什么人在打架,因为不断有辱骂拉扯的声音从圈子里传出来。

我皱皱眉,绕开前面的人群,继续往前赶,但我却并未把这件事放下,不时猜测他们为何要打架。

我得承认,我对这种场景是非常非常的厌恶,每次见到了都是敬而远之地躲开。这并非是从小受到父母要避开打架的人群,以免“接了飞火”的的教育所引起的,而是因为这种事总是引起我不好的联想。一旦看到有人吵架或者打架,而旁边又有不少人在一旁观看,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鲁迅先生小说中的这样一个场景:日本人杀中国人,一大群麻木的中国人非但不上前制止,反而都伸着那长长的鹅脖子,要看这难得的“稀奇”。随后,或许还要不断向别人夸耀似的感叹:“杀头,好看,好看!”这实在是让我想当相当不舒服,所以,为了避免受到更大的刺激,我惟有选择远远地躲开。

其次,就回到了前面我提出的那个问题:Why they fight?

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人打架也好,吵架也好,其缘由都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他们尽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原因,比如一时的逞强或者是其它类似的原因,总之是不值一提的。他们既非是为了家仇而战,也非是为了国耻而战。他们不是为了探究什么真理,也不是为了保护这个星球上值得我们去保护的那些或美好的或弱小的东西。他们的打架,既不能弥合一个破碎的心灵,也不能使一个饱受折磨的人的痛苦得到减轻, 也不能或者帮助一只小鸟,一只垂危的知更,重新回到它的鸟巢,去见他的双亲。他们的打架,既不能促进文化的进步,也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甚至往小了说,也根本就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相反,因为他们的打架,给这个社会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给别人添了麻烦。比如,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次打架事件,一方面造成我的行路不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又一次的不好的联想。而为了处理他们的打架事件,有限的警力又不得不被抽调到那里去,这纳税人的钱又被他们给浪费了!

无聊!纯粹是无聊!一群极度无聊的人造成的无聊事件,但是给别人带来的却不仅仅是无聊——他们给别人带来的可都是麻烦。

所以,我真的没有办法理解他们。这帮家伙要真是没有事情干,即使是帮那些辛苦的清洁工阿姨捡一下路边别人扔下的烟头也好,那样至少可以稍许体现出他们存在于世的价值。可是,他们没有!他们不但不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任何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反而在不断地向这个世界索取的同时还给她不断地添乱!

所以,我真的没有办法不厌恶他们!

Why they fight?

And why you fight?

先生们,请在动手之前好好想想吧,请稍微给这个世界做一点贡献吧!

星期四, 十月 19, 2006

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祭

鲁迅先生逝世整整70周年了!

70年前的今天,即1936年10月19日,我们民族的脊梁之一鲁迅先生离开了我们!

70年后的今天,他所想要拯救、尽全力唤醒的中国人和中华民族,仍然如同70年前一样孱弱;他所要竭力批判和改变的国民的劣根性,非但没有得到改观,甚至在精神上要比那时更病态,更让人悲观绝望。



我不知道,倘若鲁迅先生在世看到这样的景象,他当作和感想。我甚至不知道,他在现今的社会,能否存在下来,毕竟,倘若他还活着,那么,他唯有“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见黄宗英《我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

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了,我是该当说些什么的,但是,我却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才好。因此,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沉默为好。

沉默其实有时候也是一种很好的可行的选择,它要么会爆发,要么会死亡。

cf:

黄宗英:我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

星期二, 十月 17, 2006

大玩高尔夫球前,能否听听友邦的意见?

在前面《会打高尔夫,就成了精英了? 》一文中,我表达了对国内纷纷大举建设高尔夫球场,甚至要求全体学生必修高尔夫球课程的质疑。在我看来,适度地高尔夫球场地建设或适度的高尔夫球运动无疑是可以允许的,我们不能去通过立法来禁止,虽然这仅仅是少部分人的权利,但即使是一个人的权利,也应该得到完全的保障。但是,凡事都有个度,当一件合理的事情超过了这个度的时候,它就不再合理,因此也就必须加以纠正了。因此,我坚决反对全国一窝蜂地把宝贵的耕地用于高尔夫球场建设,更反对让所有学生都要去必修那代价昂贵的高尔夫球运动课程,即使这真像他们说得那么堂皇,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

关于高尔夫球在中国的这个话题,让我们不妨先跳出我们自己这个利益相关群体的纠葛,来看看我们的友邦是怎么认为的,然后再回头来继续我们的讨论。毕竟,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0月16日,西班牙的《先锋报》发表了题为《中国,高尔夫的最后国界——在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高尔夫因其占地广大,批评声四起》的文章,也表达了高尔夫球不适合中国这一观点,让我们看看作者为什么认为高尔夫球运动不适合中国。

首先,“高尔夫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很多时候,它更涉及面子问题。玩高尔夫的人,往往还得拥有一定品级的住宅、汽车和衣着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相当一部分人口每天收入不到2美元。光是每天1000元人民币的收费,就令绝大多数中国人对高尔夫运动望而却步。”这也正是我要担心厦门大学的学生得为高尔夫球课程支付昂贵的学费的原因之一。

其次,“中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在这种人口与耕地面积比例失调的情况下,大规模修建高尔夫球场不但不合理,而且会影响到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也正是我所坚持的观点之一,我们要保障一部分人想玩高尔夫球运动的权利,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他们这一小部分人而损害更多人的利益。或者说,为了这一小部分人过分的不合理的奢求,而置绝大多数人合理的诉求和权利于不顾。

再次,“高尔夫球场的建设也是造价惊人,它需要一系列配套设施,如大规模基础设施、豪华住所、练习场、绿化设施等等。此外,球场对水资源消耗巨大,一个18洞的球场每天灌溉用水就达3000立方米,相当于1.5万人一天的用水量。”还是极大的浪费,满足一小部分人不合理的奢求,其代价是损害受众远远大得多的绝大多数人的正当权益。

所以说,对于高尔夫球这样一个“大投资、大消耗、大污染,却服务于小部分人群”的运动,我们还是应当的加以限制才行,必须在限制下进行适当的合理的开发和推广才是正道。

高尔夫球在中国的发展速度,那绝对是惊人的。到目前为止,中国有约300座球场,50万高尔夫球会会员。最负盛名的深圳观澜高尔夫球会拥有10个球场,占地15平方公里并配备有相应的顶级豪华设施,号称世界第一大球会。

其实,要说目前高尔夫球在中国以惊人的速度极度扩张,类似的情况在二十世纪90时代在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都出现过。在我看来,韩国和日本要发展高尔夫球运动,是有一定的基础的,那就是他们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由于高尔夫运动造成大面积土地被占用,水资源浪费和农药污染,90年代末,当时的韩国总统金泳三表示“高尔夫运动对国家弊大于利”,并带头放弃这一运动。此后,整个亚洲开始限制高尔夫球运动。但我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别人给丢弃了的垃圾,在中国总要当作宝贝给捡过来呢?而对于别人好的经验,我们为何总是视而不见呢?

在发展高尔夫球运动之前,还真应该多听听我们友邦的意见,多看一看我们友邦的经验才行!

cf:

会打高尔夫,就成了精英了?

玩高尔夫球不合中国国情

写在世界消除贫困日

今天,是又一个世界消除贫困日,我该给我那些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兄弟说点什么呢?

似乎有很多可说的,但又实在不知该从何说起。

在这个逐渐变得富裕的国家和世界,很多人是早已不知贫困、温饱这些词的含义了。对一个社会人来说,要求获得保障基本的生存所必须的物质保障,似乎毫不过分,这其中就包括,至少要吃饱肚子,解决掉基本的温饱问题。可是,尽管经过相关各方的多方努力,现实仍然是惨淡的,结果难以尽如人意。据10月13日的《环球时报》报道,在现在这样的“物质大丰富”的年代,竟然还有多达40个国家的粮食不够吃。即便是在这方面取得极大成就的中国,在西部地区面临饥饿的威胁的人也不在少数。


什么时候,他们才不至于摆脱“为着生存而生存的”生活,才不至于为着基本的吃食而劳碌终身,也能够拿出一些时间去享受基本的教育、休闲等等高一等的生活呢?从现实看来,恐怕还不是一个可见的将来能够实现的奢望。这也就意味着,恐怕还得有几代人起码还得生活在为解决温饱而奔波的最低等的生活状态。

哎!

看着别人挨饿,看着别人为最基本的温饱而奔忙,实在是……

唉!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或许,我唯一能够说的,能够做的,就是感恩还有饭可吃,有衣可穿的日子。除此之外,唯有尽力做到不浪费每一份有限而宝贵的资源了!

我想,这也该当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吧?

cf:

世界消除贫困日的来历

环球时报:全球40国粮食不够吃

星期一, 十月 16, 2006

会打高尔夫,就成了精英了?

10月14日下午,在山东大学参加高校合作与发展论坛的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表示:“两个月后,目前国内最漂亮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将在厦门大学建成投入使用。今年06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球课,其中对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还是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

朱崇实校长在论坛发言中认为,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为了加强对精英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因此需要在厦门大学开办高尔夫球课程。

其实,高校开设高尔夫球课程,厦门大学绝非第一个吃螃蟹的,比如像深圳大学这些大学中的大款就早有高尔夫球专业。但是所有学生都要求修高尔夫球课程,吾生也有涯,而知更有限,对此不甚清楚,好像厦门大学还是第一个做得如此彻底的。

在大学开设高尔夫球课程,让学生上高尔夫球课程,本人都完全赞同。但是,倘若硬要把高尔夫球课程跟精英教育挂上勾来,我却是忍不住要嗤之以鼻。要是懂得了高尔夫球,这男的就都成为了绅士,女的都成为了淑女,那这精英也太好培养了,那西方人也不会感叹要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了,那这世界也真该四海之内皆绅士了,至少也该当像中国的大街上顺便抓一个都是经理一样普遍吧!可现实呢?恐怕不会是那么回事吧!

中国目前打高尔夫的富人也不在少数,这里面究竟有多大比例能称得上绅士能称得上精英的我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不过,在我看来,很多人恐怕是连做人的基本素养都不具备,更别提什么精英了!可见这精英跟有没有钱、会不会打高尔夫球还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其实,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高尔夫球都被认为是一项富人的专项运动,因为光是一张高尔夫球俱乐部的会员卡就不是一般的家庭所能够承担的。所以我很关心的是,这样一笔巨大的开销,是不是都要分摊到厦门大学的学生身上?那些贫困的学子,他们会不会为没有打高尔夫球的相关费用而牵肠挂肚而愁眉苦脸?

这中国的高校,近些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成就是越来越不行,不过,在其它方面却是越来越做得成功了,比如,我看现在很多大学就越来越像是歌厅、舞馆、娱乐场等等盈利的企业。该做的没有做到,不应该做的是做得越来越顺手,这中国高等教育之失败,我是早该看到这样的结局了!

既然谈到了高尔夫球,我也就干脆岔开话题谈谈我对此的看法。适当的发展高尔夫球运动我是很欢迎的,毕竟有人需要,但是我也仅仅支持适当的需要!我坚决反对现在很多地方一窝蜂地上马高尔夫球场馆建设!那可是要占用很多本来就非常稀少的宝贵的耕地的呀!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应该更多的把这些宝贵的土地用于养活更广大的普通人民,用于更广大的人民的民生,而非是伺候一小部分的特殊群体,尤其是当这个群体已经对这个国家索取得太多的时候!

cf: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打高尔夫球要成为学生必修课